智慧校园:打造指尖上的山东农大
文章作者:   |发布时间: 2019-03-13
 

  3月1日,化学学院的时伟杰老师走进5N教学楼103教室,在上课前轻轻地拿起校园卡在讲台的机柜上刷一下。随着一声提示音后,只见教室里的幕布、投影机、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全部自动开启。“我们再也不用上课前跑去多媒体控制中心领钥匙了,也不需要自己开、关各种设备。这多亏了学校智慧校园。”时伟杰高兴地说。
  让时伟杰啧啧称赞的智慧校园是学校推动内涵发展的又一“力作”:从看得见的教学、科研和管理辅助设备、设施现代化升级改造,到摸不着的校内网络链路畅通,都实现了“旧貌换新颜”,为“双一流”建设插上了“腾飞的翅膀”。
  如今,师生们置身于这所省属院校校园中,只需动动“指尖”,就能随时随地使用校内免费开放的无线和有线网络学习、交流,享受“网上办事大厅”一站式全服务的便利。


 上下协力齐落实


    2017年4月,智慧校园建设启动伊始,党委书记徐剑波对智慧校园建设提出要求:“现代化的智慧校园是学校跻身‘双一流’大学的支撑条件,要高度重视智慧校园建设,争取建成国内外一流的信息服务平台,并进一步改进学校服务社会的技术手段,提升学校在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心目中的魅力。”
  当年6月,学校出台了《必赢国际bwin登录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实施意见》,确立了领导小组,初步明确各分项目的建设内容和单位等。
  面对纷繁芜杂的工作,领导小组组长、校长张宪省靠前指挥,亲自调度,要求项目组考虑全面,把工作做实做细,深入有关部门和学院,调研了解实际需求,反复研讨论证实施方案,真正把好事办好,同时也要体现前瞻性,为学校未来发展打出“提前量”。
  2017年9月,学校开始了第一批项目设备采购,这也意味着智慧校园建设进入实施阶段,真正开始落地了。
  为了不影响师生的正常工作、学习和生活,项目施工尽量安排在寒暑假和师生休息时间。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、副校长王振林说,“往往是这边一放假,那边施工就紧锣密鼓开始了。”
每天,工作人员都在工地上做协调、监管工作,甚至每天晚上都干到凌晨才收工,汗水浸透衣衫也从不喊苦叫累。从教室多媒体的布线、安装、调试,到网络光纤的铺设,这些工作看似简单,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作人员反复检查。下雨时,他们还要赶紧用防水布盖好施工现场,避免管道进水。
  就这样,全校上下齐心协力,校园内视频监控、车辆门禁、网上“一站式”办公大厅、数据中心等后续项目都得到步步落实,智慧校园建设稳步向前。


校园安全高速网络全覆盖


  多校区整网改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,这在国内高校都很少见。“建设智慧校园离不开优质的网络环境,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,一定要做好有线和无线网改造升级。”副校长王振林叮嘱工作人员要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。
  经过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,需求调查、铺设线路、设备购置、现场测试、运行优化等工作稳步推进,实现了万兆到楼宇、千兆到桌面的目标,也解决了室内网络结构混乱、IP地址紧张、网络稳定性差等问题。
  现在,师生只需实名认证一次,之后无论在校园何处,所用的无线设备便可长期得以高速稳定地“畅游”在网络世界。
  食科学院2016级学生张子滢正忙着准备硕士研究生考试,每天用自己平板看网上的视频、课件等辅导材料。“现在有了无线网,终于不用担心流量问题了,速度也很快。”和张子滢一样,很多学生对如今的校园网络连连称赞。因为以前学生在宿舍无法登陆学校校园网主页上的图书、教务等内网系统,选课和查阅图书馆电子资源都要去电子阅览室,尤其选课时同学们都集中在一起很不方便。现在,学生们登录学校开放的无线网后,用手机、平板、笔记本可以随时随地选课、进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了。
  在课堂上,老师们还能利用高速有线网络链接有关数据库,现场向学生演示获取有关资料的方式和途径,并讲解资料内容。而科技站园里示范点里的传感器、实验室数据传输仪器等科研设备也可连接校园无线网,不用在室内外布线就能使用,移动时也很方便。
 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学校还面向师生建立了“全球大学无线漫游系统(eduroam)”,让他们有了“国际化”的身份。这也意味着老师们不论到国内外哪个地方,都可以借助对方校园网中存在名称为“eduroam”的无线网络,只要输入学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账号(格式:账号@sdau.edu.cn)和密码就能享受免费网络服务。
  有了有线、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“护航”,学校监控、车辆门禁系统升级等很快得以实施。“以前是远距离读卡系统,外来车辆进来时我们要登记车牌号、进校时间等,现在直接识车牌进去就行了,速度快了。在校老师也不用办卡了,还省去了原来的卡费。”谈起学校新换的车牌识别系统,学校南门保安师傅刘岱良很满意。学校监控系统也覆盖了几乎整个校园,让师生在这里工作、学习、生活更安全。
  “为了各校区网络‘高速公路’稳定有序运行,学校在这次有线和无线改造升级中专门设立了‘双路线’,并且让光纤直接通达南北校区。”网信中心主任孙建迎说。也就是在南北校区之间修建了两条独立的网络连接通路,它们在城市的不同位置,相互之间互为备份、不受影响。因此当一个路线出现故障,另一个路线只要正常运行,各校区的网络仍可正常使用。


教学多媒体技术全自动


  “教室里有了智能多媒体网络中控系统,还换上了高流明长焦激光投影机、免佩戴式吊麦扩声系统。”和很多老师一样,信息学院田祥老师很满意现在的教学多媒体系统。
  以前很多老师常常为课前时间紧张而苦恼:提前到教室多媒体控制中心领钥匙,再到教室打开投影仪、讲台上机柜里的电脑等,仅准备就用去近二十分钟的时间。现在有了多媒体网络中控系统,教师只需在讲台机柜上刷一下自己的校园卡,就能一键启动教室内所有多媒体设备。
  “刷卡后,系统会将老师的个人信息与最新课表信息进行比对。信息不匹配也不影响正常开启设备使用,但系统后台会给管理人员发出异常上课警示。”孙建迎说。如果老师临时忘记带校园卡,也可联系中控系统值班室工作人员,通过远程、白卡或钥匙开机,还能借用相邻教室上课老师的校园卡打开设备。
  传统多媒体教学扩声设备大多为固定在讲台上的话筒,或随身携带的蓝牙无线麦克风。前者只能扩出讲台上的声音,因此老师上课时无法走进学生中间;后者虽实现了“一师一麦”,老师也能边讲课边到学生跟前交流,但无法扩出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,且每天都要充电。
  为攻克这个难题,早在两年前,学校就与山东大学和相关企业沟通,希望能“量身定制”研发一款灵敏度高且价格较低的教室麦克风,能分离并清晰地扩出老师和学生的声音,且屏蔽风扇、桌椅等噪音,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。经过反复沟通和试验改进,这款扩声系统终于“问世”了,也就是现在学校教室里用的免佩戴式吊麦扩音系统。
  “大教室和光线较亮的阳面教室内都换成了激光投影仪,我们坐在最后一排也看得很清楚。而且老师课件中的图片和文字颜色更逼真、细致、清晰了,在生产中看到实物,我们一下就能与生产实际‘对号入座’。”谈起教室里新的投影仪,动科学院2016级学生左柯铭“竖起了大拇哥”。不单单如此,这些新的激光投影仪还能长时间保持高亮度,不用换灯泡,关机也无需散热等待,使得维护和使用成本大大降低。
  在这次智慧校园建设中,外国语学院多媒体语音训练室、多功能语言实训室和翻译实训室等也得到了完善。据外国语学院赵巍巍老师介绍,上翻译实训室课时,教室里的每台电脑上都能显示出所有学生的翻译结果,方便师生们共同讨论,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翻译的不足之处,有针对性地提高。训练室里也实现了可视授课,让学生在各自的显示器中都能清晰地看到老师的面部表情、口型等,有助于让学生观察发音细节。


网上办公系统一站式全服务


  为了实现“让数据多跑路,师生少跑腿”,学校把各个“碎片式”的网络办公系统集成起来,并新增必须的系统,在校园网主页上建立了“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”,还配备了手机客户端,在办公楼、教学楼大厅设立自助终端。这个“大厅”结束了“信息孤岛”现象,因为师生只需要一个账号密码就可进入“大厅”办所有的事。
  点开“大厅”,办公服务、公共服务、学工服务等50余项可用应用赫然入目。师生在里面发布与收看文件、预约报账、收发邮件、自助开通相关网络服务等。需要上传文件时,有关部门、学院工作人员轻轻点击,输入有关信息后,“静待”审批流程完成就可,不用再跑四五个办公室找有关领导签字盖章了。同时,系统还自动给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发短信,提醒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逐级完成审批。
  “墙面砖脱落,便池损坏,下水堵塞”“地簧底地面砖破损3块”“楼管阿姨太暖心了,总是帮我们收被子”……这些都是“大厅”中后勤服务平台上的留言,上面还清楚地显示着详细的地址。对于师生们提出的问题,每天后勤处有关负责人都随时查看,并及时派人到现场解决、跟进。
  和后勤处一样,校工会、学工处、人事处、财务处、资产管理处、基建处等部门都在“大厅”中设立了办公服务系统,让师生们能很快找到网上办事“窗口”。
  “我们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就办完了新生入学手续,真是太快了。”谈起去年入学时的体会,和很多同学一样,水土学院2018级新生邓静感觉效率太高了。事实上他们在入校之前就通过扫码录取通知书里的二维码,进入“大厅”中的“学工系统”,填写信息、完成注册,还知道了自己所在的班级、宿舍等信息,也清楚了需要学习的课程及注意事项。而在入校报到现场,他们仅需登记军训服装信息、领取宿舍钥匙就行。
  对于在校生来说,他们在手机客户端登录后,可使用奖勤助补贷、线上项目申请、课表、成绩查询等拥有近20个学生应用功能。“在这个系统里,一键签到、网上请假、毕业生离校手续办理等快捷方便。我们还可以在里面随时和辅导员交流想法、请教问题,不用每次都去办公室找老师了。”机电学院2016级学生李浩东说。签到时学生只需打开手机中的“位置信息”,定位、上传自拍照完成就行,这一系列操作仅需几十秒即可完成。
  学校里很多老师在做动植物基因测序研究时需要检测1000个左右的样品,而一个样品的基因测序数据量就需2G到5G的存储空间,甚至有的要10G,在普通计算机上很难同时存储这些数据,更谈不上数据分析了,只能花钱去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超算中心继续后面的研究。在智慧校园建设中,学校新建了农业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及虚拟化平台。“我们有了自己的超算中心,以前需要一年到两年时间的研究,现在几天就完成了。我们把自己的数据与国内外有关数据库里的数据进行比对,寻找规律,进行模拟预测,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。”信息学院孙晓勇教授兴奋地说。和孙晓勇一样,现在全校8个学院近百名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做数据建模、动力模拟、仿真计算等。
  如今,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仍在不断完善。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校门,不断提升学校软实力。